2023年9月26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正式颁发了第100万件美国外观设计专利,第100万件外观设计专利是在印刷商乔治布鲁斯(George Bruce)于1842年获得美国授予的第一项涉及新字体的外观设计专利后的181年到来的,被认为是美国创新和创造力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录。而对于中国而言,截止公开日为9月26日的数据,已经公开了824万件外观设计专利,维持有效的的也超过300万件,显然,相比美国而言,中国早就达成第100万件外观设计专利的颁发且用时要少很多年。联想至近些年已经不再宣传中国专利申请量的信息,以及持续不断的打击非正常申请,各地专利撤回率的宣传比拼,似乎给人一种印象,中国人已经申请了太多的专利?

诚然,如果从专利申请量上看,中国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了,而且超过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专利局的总和;而目前在PCT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已经连续多年位列第一。如此庞大的专利申请量,应该表征着我们强烈活跃的创新活动以及知识产权能力。但是与近些年中国企业更多在全球的专利许可诉讼中作为实施者角色的被动现状相比,我们遥遥领先的专利申请活动似乎并没有反映到我们构建领先的知识产权竞争地位上。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过去很多年,我们更多的是作为产业追随者的角色争夺并承接海外的产业转移,因此往往都会面临的问题是专利积累远远小于已经耕耘行业多年的企业,造成了在有效专利上一开始就处于落后而追赶的角色,也因此不得不在专利布局上追求有效专利的快速积累而申请更多的专利。而专利很多时候需要的却又恰恰是时间的积累以及商业价值的逐渐演化,因此想要借助一时的专利的快速布局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虽然可能是必须的,但一举扭转地位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考虑专利申请量的时候,笔者认为有效专利的积累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截止当前,如果从全球有效专利的积累上看,可以看到中国企业也可以积累了很多专利了,但是应该考虑到里面大部分也为中国专利。如果以其他专利局的情况来看,对于美国专利,专利权人区域为中国的持有35万件美国专利,而专利权人区域为日本的持有58万件美国专利,而专利权人区域为韩国的持有24万件美国专利;对于日本专利为例,专利权人区域为中国的持有6.9万件日本专利,而专利权人区域为美国的持有17万件日本专利,而专利权人区域为韩国的持有5.2万件日本专利;对于韩国专利为例,专利权人区域为中国的持有3.5万件韩国专利,而专利权人区域为日本的持有12万件韩国专利,而专利权人区域为美国的持有9万件韩国专利。因此可以看到,虽然中国已经积累并申请了很多有效专利,但是在全球专利布局的数据上,我们目前的积累并无优势。

美国专利专利权人区域分布

美国专利专利权人区域分布

另外一个维度是考虑到专利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排他性在商业上的运用,因此在考虑专利申请量的时候,对于不同行业或者申请人类似而言,其实也是完全不同的。日本专利局(JPO)发布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到,2022年,日本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89,530件,其中中小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7,875件,占比为13%,日本大学申请量为7,265件,占比为2.5%。目前并不清楚具体的中国专利申请的申请人类型的分布如何,但如果以目前公开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信息来看,2022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对于中国申请人类型上看,大型企业以及大学的占比可能会明显高于日本专利的申请分布。

申请(专利权)人专利数量排名

申请(专利权)人专利数量排名

综上,如果从专利申请量上看,中国申请人确实已经申请了庞大数量的专利,但是从产业竞争的角度上看,对于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价值以及全球分布是否足够支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似乎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申请有价值的专利,如何考虑专利申请的分布,以达到产业竞争的要求。此外,显然中国申请人更多的还是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考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作为承接产业转移者角色的中国企业享受了使用知识产权的红利,但也往往为使用知识产权付出了很多对价,如果中国不会是产业转移的最后一站,我们是否能够也在面临产业转移的时候,利用我们积累的知识产权去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路径呢?我想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备注,本文引用的公开数据取自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仅做定性比较参考)

作者介绍:

郑浩旋,德赛西威知识产权学科经理

郑浩旋,德赛西威知识产权学科经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法务人求职招聘

微信扫一扫查看招聘信息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