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将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它不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真是存在的,并不断渗透到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

人工智能经历了多次兴衰,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如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其中,深度学习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它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来模拟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从而实现对复杂数据的高效学习和表达。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由计算机系统或机器执行的智能行为,包括感知、推理、学习、决策和创造等。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绝大多数软件和系统已经包含了人工智能的元素,法律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在法律中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取代人类,而是在保持正义的基础上,为法律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法律应用的效率。

应用场景

一、智能法律研究领域

过去的法律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浩如烟海的法律法规和案例库缺乏系统性结构,资料过于庞大,人脑难以记忆。

2023年3月3日全国人大官网正式公布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294件,近十年间,我国新制订的法律数量增加了1/3。同时,立法机关通过立改废释纂等多种手段,将某一领域相互关联的法律进行整合,法律体系的组织架构在不断的变动和调整。

人工智能工具的引入,通过分析大量的法律文本和案例,可以快速提取相关关键信息和裁判要点,为律师和法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法律策略。 

二、智能辅助判决领域

近年来,案多人少是许多基层法院最明显的现状,诉讼案件的数量也在大幅增长,人工智能也慢慢渗入该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可以将纸质卷宗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而且还能通过对过去案例的检索与分析,为法官判决提供依据,进而作出更客观更准确的判断。

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人员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在审理和判决一个案件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平衡多个方面的问题,法官可能面临着逻辑思考、常识判断、个案平衡、价值抉择以及国家政策等问题。此外,当涉及人工智能算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问题,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案件和涉及人权问题时,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议和问题,这些都是无法完全交由计算机运作的。

一方面,倘若人工智能结合了人类的无意识思想、种族主义和偏见时,它可能会对相关权益产生严重的伤害。例如基于数据源的偏见、算法的偏见或是对某些法律事实的错误解读,人工智能的判决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会偏袒特定群体。美国部分实践案例数据显示,实践中曾出现案件的判决系统在辩论环节,对黑人被告的声音识别准确率不如对白人被告,这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案例数据错误地标记了黑人被告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是白人被告的两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在特定情形下,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因素是算法所无法替代的。例如,对于该案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悔罪之心、对社会的危害性等因素的判断,还需要依赖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需要更好地权衡人工智能和人类的优势,明确人类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实现更公正、准确的司法决策。

三、 法律风险预测领域

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贸易局势使得传统的法律服务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除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外,企业面临的外部监管也日益趋严,对企业合规管理的资源配置、要素流动、人员分工、信息互联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给人工智能引领市场带来了可能性。

对内,法务利用企业模版库、智能审查、文档管理、智能检索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规避风险。对外,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及预测模型,帮助企业预测潜在的法律风险,并制定战略目标,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今后法司法维权成本,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合规水平。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社会变革。如果说互联网引发了空间革命、智能手机引发了时间革命,那么以 ChatGPT为典型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或将引发人类社会的知识革命。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曾经传统和保守的法律行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

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虽然具有很多潜在的优势,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和挑战。生成式AI的威胁已有很多讨论,包括但不限于虚假、歧视和偏见的信息,数据隐私问题、公共安全、知识产权归属等等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使用他人拥有的专利技术,如果开发者未获得相应的授权,则可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引发版权纠纷;此外,随着数据的大规模收集和分析,机器自行在公开互联网检索搜寻和抓取信息的方式,就有可能绕开网页的隐私政策、用户协议、知识产权声明和密码保护,导致数据来源违法或侵权

一、彻底取代人类的担忧

以ChatGPT为例,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具有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处理中台,运用人类千万年来形成的所有已被数字化的知识快速生成各种问题的新回答。这种知识的丰富性以及数据准确性,可以快速对常规性法律问题给出判断和回答。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促进了常规任务的自动化和高效率处理,这引起了人们对法律工作岗位流失的担忧。

二、如何确保公平性的难题

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产出的成果质量高度依赖于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及全面性,倘若数据中存在具有偏见或不具代表性的部分则可能影响最后的判断,进而损害法律体系的公平性。

程序开发者基于盈利的动机,可能将利益企图和指令植入算法中,那么今后随着AI模型的盈利能力增强,开发者或将不愿意再公开AI模型,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将难以得到监管。

也有人说,没有任何技术是完美无缺的,技术的不足,可以通过技术、政策、法律的手段予以纠正或弥补,更何况是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新技术。

应对人工智能的措施


一、观念转变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法律人士来说,与其沉浸在岗位流失的恐慌中、埋头于与人工智能工具的竞争中,还不如提前接受并适应这一人类新技术成果,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使用这些工具的能力。对于学校亦是如此,如何在课堂中接入法律人工智能教学,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未来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行业变革冲击,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但是,即使利用法律智能产品,法律工作者还是需要继续参与决策过程,将人工智能产品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替代品。从而确保人类决策仍然是法律实践的核心,维护法律体系的完整性。

二、制定准则和规则

不仅是法律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更广泛地融入各个领域,大量的用户数据将被持续的收集和处理,只有在确保用户数据安全、数据合法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监管与解决与这些技术相关的道德伦理、隐私和责任问题、责任划分时变得愈发重要,我们需要在促进创新和确保负责任地开发部署这些技术之间取得平衡。

(1) 必须确保人工智能工具的运作是透明的,并可以对其结果负责。

使用者有权了解人工智能驱动在基于什么原理、数据运作、给出决定和建议。监管机构应考虑出台对人工智能开发者和提供者的要求,以披露其系统的功能,并确保人工智能驱动的法律工具能够为其产出提供清晰和可理解的解释。

当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不正确或有误导性的法律建议时,明确责任归属显得尤为关键。是系统开发者,还是使用者,又或供应商应对其中的失误负责?为此,需要建立明确的法规框架,确保在AI出现误判时,受害者的权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2)监管机构必须为其收集、存储和处理私密和机密数据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标准,以确保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并且能够保障个人和组织的权益。

人工智能在数据方面应当遵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三大上位法,在收集用户数据时,遵循“最小化”原则,仅收集完成特定任务所必需的数据,避免过度收集;任何数据收集行为都应得到用户的明确同意,当某些数据收集非必要时,应允许用户有权拒绝;用户应能清楚知道其数据将如何被使用,用于何种目的,并确保这些使用方式与用户初衷相符,若数据用途有所改变,需再次征得用户同意;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制定严格的数据加密和存储标准。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正确的法律和伦理轨道上运行。

三、引入许可和认证机制

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及开发者出台许可和认证要求。由国家和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AI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有助于让开发者对其技术的性能和可靠性负责,有助于确保人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例如,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医疗诊断系统等关键应用领域,制定详细的性能、安全和质量标准,确保产品上市前经过全面的测试和认证。

人工智能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法律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正如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我们需要在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时保持警惕,法律要作为智能时代的正义守护者,维持各类法益的平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法务人求职招聘

微信扫一扫查看招聘信息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